为什么做这个「个人发展共读会」?

你好,我是古典。

我有许多身份。在过去10年里,除了新精英的创始人,生涯规划师,还有一个我最珍视的,就是作者和老师。

我是2002年进入教育培训行业,在新东方讲GRE词汇,从2004年开始陆陆续续写《单词演义》《职场》专栏,2008年出版我的第一本书。

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,写了「个人发展三部曲」(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《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》《跃迁》),总体销量加起来,在500万册左右。

如果加上翻译的2本书、编写的2本生涯教材,在得到App的《超级个体》专栏,大概在个人发展领域积累了300多万字作品。

但是,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持续、反复的思考同一个问题:

为什么今天有这么多优秀的个人发展的书、课、学习资料,人们却稀有真正的改变?

常常有人很激动的拿着我的书说,老师我10年前就看过你的书,给我签名给我签名!但你问对他实际有哪些帮助?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的改变。这个现象在每个领域、每个城市,一次次的出现。

所以,前段时间我们花了2个月的时间,和一百多个小伙伴一起,尝试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,找到了问题所在,和解决方法。

今天给大家说说,这几个月我们尝试的方向。

⭕01当下流行的学习方式有什么问题?

要搞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看看,当下流行的学习方式有什么问题。

今天,知识服务行业盛行,每个人都买得起专家、学者的书籍、作品。学习资料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,听的、看的、给你解读、陪你打卡——优质知识触手可及。

那我们怎么评价自己有读书呢?一般会说,阅读量。

每天在朋友圈晒的,就是自己读了多少本书,坚持了多少天,上了多少节课。再升级,就会出现“画了多少幅脑图、导图、读书笔记”,甚至是写了多少文。

但是你真的问他,那你简单复述一下,读过的书的要点?你觉得和自己生活对应起来,有什么感悟?你是怎样用到自己生活工作里去的?

你会发现,这些读书家就说不出啥了。这不是读书家,这是读书架。

改变很少的人的真正的问题是——他们把阅读的指标定义成“阅读量”,而不是在工作中的“提取量”。

彼得 · 德鲁克很早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他说过,

“书上没有知识,只有信息。”

“知识是在特定工作和行动中运用信息的能力。”

✌意思是——如果你不能在工作和行动中用来解决问题,你读的那些就只是信息,不是知识。

要比信息多,谁能比得过百度、谷歌和微信读书呢?😂

所以,如果你问下自己:👇

去年一年,你运用了多少书上的知识解决你真实的问题了(吹牛逼除外)?

这个问题的答案,才是你真正的读书量。

⭕02书上的道理都懂了遇到实际问题依旧无解?

第二个问题,可能比第一个问题更加底层——大部分个人发展的问题,很难仅仅被理性解决。

我们不断的读各种工具、方法论的书,希望能找到所谓核心算法、底层逻辑、关键模型——不得不承认,这些词的确非常有魅惑力,好像我们拥有了它们,就能解决世间所有的事情。

但是人生有底层模型吗?仅凭理性能够帮我们解决人生问题吗?🤔

❌很不幸,答案是不能。

马克斯 · 韦伯在他著名的《以学术为志业》的演讲里提到。👇

“认为科学是通向幸福之路,这是“天真的乐观主义”,只有书呆子才会相信。科学根本无法回答什么是“幸福”,什么是“意义”这类问题。”

个人发展里很多这样的问题:👇

我到底想要什么?

我喜欢的生活方式是什么?

什么叫做有意义?

我觉得什么更重要?

什么叫做工作生活平衡?

……

怎么解决这些问题?🤔

💡只能去自己体验,去经历、历练、交友、旅游、开拓……

💡或者去体验别人的体验,比如文学、戏剧、读经典……

只读方法论、工具书,只能当工具人。

为什么有这么多个人发展的书和资料,人却缺乏真正的改变?

❣第一,不是书读的少的问题,而是读了提取不出来的问题。

❣第二,有些书必须得自己读,有些事只能自己体验,不能只读工具和方法论的书,不能只读畅销书。

针对这些问题,我们做了一个「个人发展共读会」——想要通过读透经典,善思会写,联机学习,支持一个人真正实现个人发展。
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,你也可以看下这个视频👇

Previous
Previous

加入个人发展共读会,你将得到什么?

Next
Next

读写是最好的个人投资